总体印象
这本书关注的内容非常生活,但观察的角度和思考的深度却给了我一些震撼。我原本打算只是写一写读书笔记和读后感,但写的过程发现作者写的很多很多观点都值得去反思,事实上,这本书本身就是作者对生活细节的深入思考,所以在此仅是把整本书浓缩整理了下,以便日后能快速回忆。
笔记摘录
第0章 所有人的困境
- 不思考的人是没有问题可问的。
- “没有时间了”,是“时间恐慌症”患者脑子里唯一反复闪现的一句话。巨大的压力,极度的恐惧,使患者的身上集结并综合了一切矛盾:他们既勤奋又懒惰,既聪明又愚蠢,既勇敢又懦弱,既满怀希望又时时刻刻面临绝望,既充满自信又随时随地体会卑微……如果我们可以长生不老,没有死亡作为终点,那么,时间就不可能给我们制造任何困境。
第1章 心智的力量
1、“这种方法真的有用么?”—-这是个难以解释的问题
我小的时候问母亲要10块钱,参加当地第一个计算机学习的课程,在那个年代,他们并不认为学习计算机有什么天大的好处,父母也只是说“学点东西总是好事儿”,但正是凭借这个经历,以致在20多年后编写《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的过程中,我就以稍微多于常人的那点计算机知识,能够编写一些批处理脚本,去调取语料库中的数据,然后用统计方法给每个单词标注上词频,而后写个批处理程序从相应的字典里几个小时内拷贝粘贴出多达20MB以上的内容,再重新整理……顺便说一下,统计学可是我上大学时仅仅凭兴趣学习的一样东西。
2、上司真的愚蠢吗?
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如果不做事的话,是不会暴露自己的缺点的,因为人只有在做事的时候才会暴露缺点。 钱钟书先生有个很有趣的描述:“猴子要爬到树上,我们才看得见它的红屁股”。所以,树下的猴子们之所以没有看到或者看不到身边的猴子们的红屁股,只不过是因为它们都蹲在地上。
3、你真的那么优秀吗?
猎头找人的方法:锁定二流人才。任何一个团队里的一流人才,通常很难产生流动的愿望。他们的薪水很高,甚至过高;他们因为已经被承认而享有更多的福利待遇,同时也常常被同事和领导尊重;他们有更多的满足感、责任感;他们更加爱惜自己的名誉……另外,就算他们有一天产生了离开的愿望,往往并不是要去另外一家公司,而是想要出去单干。所以,一流人才往往对猎头来讲其实没有什么可开发的价值。 三流人才以及更不入流的人才,猎头对他们也没兴趣,因为他们根本不具备,或者很难具备可开发潜力。所以,猎头会最关注二流人才。因为这些人在任何一个团队中,都会有强烈的“未被承认”的情绪;
4、兴趣真的那么重要么?
只要一件事儿你能做好,并且做到比谁都好,或者至少比大多数人好,你就不会对那件事情没兴趣。 往往并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5、学习方法真的至关重要吗?
我们的祖辈学英语的时候,哪里来那么多APP,那么多资料,但还是学的比我们好很多。比如钟道隆先生,他的《逆向英语学习法》不仅不新,其中的精髓–听抄或者听写,几乎是所有大学里教授第二语言专业的最基础学习手段,同时也并不特别高效。但是,不仅钟道隆先生自己学得很好–据说他从四十五岁开始学习英语,一年后成为高级翻译。所有学习上的成功,都只靠两件事:策略和坚持,而坚持本身就应该是最重要的策略之一。 他们(同一领域的人)都很成功;更准确一点讲,他们自己都很成功。用的方法却并不相同,甚至可能相左。可是,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至少有一点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都是非常用功的人。是啊,我一直想说的是——方法固然重要,但是比起“用功”来说,方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6、(打字)盲打究竟是否值得学会?
真正体会到读书时记笔记、甚至大量地记笔记究竟有多大的好处的时候,我突然明白过去拒绝练习盲打有多么荒谬了。而当时,就算没有异性的刺激,也顶多花上一个星期就可以搞定的事情,我竟然仅仅出于懒惰而拒绝了。如果,哪怕5年前,我花上一个星期学会了盲打,那么,我可以多写多少读书笔记、积累多少文字呢?——更何况差不多15年前,我就有机会、并且完全可能学会盲打。 这些例子,可以清楚地告诉我们,人们心智上的差异可以大到怎样令人震惊的地步。更令人心惊胆颤的是,这种差异太过隐秘——因为这种差异完全不是相貌、身材、财富之类的显而易见的差异。所以,这种差异要么会干脆被忽视,要么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被拒绝承认。 事实上,没有什么要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事情了。
- 心智力量的差异会给每个人的一生带来无法估计的价值差异。面对相同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心智能力的差异竟然会使人们因为相同的理由——“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做出竟然完全相反的选择。
- 选择相反,直接的结果就是时间质量的不同——这不是所谓的“时间管理技巧”可以弥补的。制作一个“任务列表”,其实谁都会;分清楚“重要”与“次要”,或者“紧急”与“非紧急”也没有谁不会。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会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虚度无数光阴,哪怕他们天天“科学地”制定计划,编制“任务列表”。而与之相反,因“不知道学习有什么用”而选择努力学习的人,每时每刻都充满了收获,并且会在将来的某一天获得更多的“意外”收获,哪怕他们可能显得“漫无目的”——结果真的是天壤之别。
一旦我们的心智出现了问题,我们就会因为错误的理解而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浪费的时间往往无法估量,更可怕的是,这种错误和浪费甚至可能根本无从知晓。
第2章 开启自己的心智
1、智商天定?
不同意“智商天定”的解释,同样也并不接受“大约75%的智商是基因遗传决定的,而其余的25%则受后天环境影响”的说法。因为后者依然建立在不区分“心智”、“智力”、“智商”之间的微妙差别的基础之上,进而忽略“心智”成长的重要性。 人类之所以与其它动物不同,原因之一在于人类拥有比其他动物更为发达的“大脑额叶”,乃至于人类天生拥有比其他动物更为优秀的学习能力。通过“获取知识”、“应用知识”,以及同样需要学习才能获得的“抽象推理能力”,最终,一个人的心智可以被开启、培养、发展,可以被重建,再进一步甚至可以被反复重建。
2、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下面这个场景是不是非常熟悉呢?
或许是因为考试临近,或许是因为工作需要,你现在必须把一本书读完。这本书当然不可能是言情小说,所以就不可以一目十行地看;它需要你认真阅读并理解,它甚至可能要你根据它所陈述的原理或者规则进一步创造一些什么才算是真正有所收获。
经过一番挣扎,你终于决定“正式开始”!你坐到你喜欢的沙发上翻开某一页开始看。过了一会儿,你突然觉得自己非常渴,所以出去找水喝。打开冰箱顺手拿出一瓶饮料,倒到杯子里。刚喝一口,一下子想起来,不对,你不应该喝这种带糖的饮料!真是的!都是你妈妈不好,无论说多少次,她都不会记得把带糖的饮料和不带糖的饮料分开放。于是,你跑到你妈妈的卧室里,与她理论了一番,最终发现于事无补,只好悻悻地回来重新整理了一下冰箱。
你重新回到沙发上,接着看你的书。看了一会儿,你换了个姿势。巧的是你不小心压到了电视遥控器,电视一下子亮了。这个节目主持人恰好是你最喜欢的,哇,今天她穿的这裙子太漂亮了!不过,今天的话题怎么这么无聊?!你不由自主地还是看了一会儿,又顺手用遥控器翻了翻其他的电视台……幸亏这个时候,一连几个电视台都没有什么好节目,你才有点失望地想:现在的节目真的很无聊!还不如看书呢。
嗯?怎么这么渴?你这才想起来,你刚才整理完冰箱之后,把那杯含有糖分的饮料放在你妈妈的桌子上了,而那之后,你却忘了重新给自己倒一杯不含糖分的饮料,就直接回到沙发上了。于是,你起身去弄点喝的。喝了两口,你突然想起来你现在正喝的饮料,是你最喜欢喝的。第一次跟你前男朋友约会的时候,他请你喝的就是这种饮料……唉,也不知道他现在在哪儿,干什么呢?
手机响了,一个短信。一个朋友,问你在干嘛?你没好意思说你在学习;你只是含混地回复说,你病了,在家休息呢,不想出去……你又回到沙发上。想了想,还是换一下背景音乐吧,现在这个太伤感。于是,你扭身换了张CD,然后重新坐好,开始看书。过了好一阵子,你突然发现你刚刚在发呆,于是打了个寒颤。然后,你下意识地看了一下表,天哪,两个小时这就过去了,可是你连一页书都没看完呢。
3、“遗忘痛苦”是我们大脑的自我保护功能
这种自我保护功能是很有意义的,据统计,一个人不幸做了截肢手术之后,往往内心会极度痛苦。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痛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的胳膊被切掉……在手术后6个月之内,被截肢者会不停地产生轻生的念头。但是,如果6个月之后这个人还没有成功自杀,那么他轻生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痛苦正被渐渐遗忘,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希望。而18个月过后,那些截肢者最终自杀的案例少之又少——就算有,往往已经不是因为截肢的痛苦。 但是,如果我们对这种功能不加以控制的话,我们自己就会遇到尴尬。一个人遗忘痛苦的能力特别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这个人会很轻易地原谅自己。 “怎么道理全明白,但就是不行呢?”——谁都不愿意犯同样的错误,并且明白那是非常愚蠢的,但怎么就又在同样的地方跌倒了呢?为此痛苦,深夜难眠,一遍一遍地骂自己。可是,一觉醒来,其实只不过是几个小时之后,就再次回到从前的状态,并无任何变化。甚至下次在深夜里暗骂许多遍之后才想起来没多久之前也这样骂过自己,不禁长叹:“怎么就这么没出息,怎么会好了伤疤就忘了疼呢! 解决方法:一定要拿出纸笔来,把你所遇到的尴尬记录下来。因为它会提醒你,这是你曾经遇到过的尴尬。如果你不用纸笔记下来,那你就肯定会忘的。然后还要养成习惯,定期拿出这个本子回顾一下。这个习惯往往会使你很有成就感的,因为你知道,甚至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已经有进步了,因为那个本子里记录过的很多的错误你都不再犯了——当然,不再犯那些错误的原因是因为你在不停地提醒你自己!
4、推迟满足感。赌王是不玩老虎机的。
酗酒无度的、嫖娼乐此不疲的、吸毒不顾死活的、玩电游没完没了的,都是这种“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获得满足的天性”使然。 控制这种天性正确的方法是,仔细审视一下自己在哪方面这种天性尤为强烈?再一次拿出纸笔罗列,然后从列表中挑出一个最重要的(如果你有野心的话,再挑出一个也很重要的),写在随时可以看到的地方,不停地提醒自己在这方面一定要控制这种天性。 事实上,“推迟满足感”是心智成熟的人必备的能力,也是需要挣扎和锻炼才可以习得的能力。在生活中,只有极少数人最终掌握了这种能力,也因此而与众不同,同时又往往令他人迷惑地感叹“我怎么看不出来他到底比我强在哪里呢?”其实,说穿了就很简单,掌握了“推迟满足感”之技巧的人早就有因此获得极大的、只有少数人才会获得的利益的经历。于是,他们最终表现为比绝大多数人“更有耐心”——甚至,惊人的耐心。这些耐心被用来不动声色地承受更多的打击和挫折,轻松坦然地面对更多的威逼和利诱。
第3章 提高心智,和时间做朋友
1、感知时间。记录时间开销。
格拉宁在《奇特的一生》里,用事件-时间的方式记录自己每天的行为,这样,遇到结果不好的时候,更容易找到缘由。 它会使你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精确。前面我们就讲过每个人都有的感觉“时间越来越快”,以及为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会使我们产生很多不必要的焦虑。焦虑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只能带来负面影响。我的体会是,这种基于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记录可以调整我对时间的感觉,在估算任何工作量的时候,都更容易确定“真正现实可行的目标”。又恰恰因此总是基本上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是“战胜了焦虑”。
2、使用列表。
使用列表减少错误
如果我决定今天去超市买东西,那么,早上醒来,我会拿出一张纸,罗列出我要买的东西,然后贴在我那墙上的小白板上——而不是直接去超市。一般来讲,到了上午9点钟,可能我会突然想起来还有一样东西应该添到那个列表上;到了10点钟还可能要补充一样,而11点钟也许又要加上一个……到了下午两点的时候,我就可以去超市了。每买到一样东西,就在列表相应的位置上打一个勾,确定在超市里买不到,那就在相应的位置上画一个叉……这样,等我到家的时候,就不会因为忘买��什么东西而懊恼了。
大多数情况下确实没有必要使用列表。 如记账、约会
最好的列表记录工具是纸和笔
列表没必要工整
列表一定要随手可及
最重要的任务永远只有一个
必须分辨“真的重要”和“显得重要”,以及“真的不重要”和“显得不重要。判断一项任务是否“真的重要”,其实只需要一个标准:就是看这项任务的完成是否对你的目标达成确实有益。
制作专门的下一阶段任务列表
除非万不得已,千万不要在整个任务完成之前中途更改列表中的项目。一旦你这么做了,那么你就会发现你“有必要”不停地更改这个任务列表中的某个或多个项目,最终甚至会导致整个任务永远无法完成。如果,你有了什么新鲜主意,放弃当然是非常可惜的。正确的做法是:启用另外一个新的列表。
给你的每个任务制定一个核对列表
每次我从家出来的时候,在门口都要逐一核对一下:眼镜、手机、钥匙、钱包、烟、打火机……逐一核对过后,才迈出门槛把门锁上。
列表一旦开始执行就一定要执行到底
一事无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放弃。放弃的方法有很多种,最常见的是“换一个更好的方向”。如果确实是一个更好的方向倒也罢了,但是,好像“更好的方向”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如此下去,你会不停地发现“更好的方向”。千万不要误以为能够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的人只有你一个。大家都在不停地“找到”“更好的方向”,怎么不见大家都成功呢?
我从来都不相信人人都能成功之类的话,我顶多相信“其实人人原本都有可能成功”。我总觉得一个人最终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曾经精确地计划自己的成功,而是关键在于他的坚持。走向成功的过程大抵上就像你的起点是南极,而成功路径的终点在北极。那么,无论你往那个方向走,只要中途不改变方向,最终会到达北极。但是,如果你中途改变了方向,甚至经常改变方向,你就无法到达北极,甚至可能返回出发点。
所以,先判断你的这个列表所代表的那个任务是不是现实的,如果你真的觉得你能够、也应该完成这个任务,那就开始去做;并且一定要做到底。 有一句话曾令我印象深刻,说,“失败只有一种,就是半途而废”。
3、计划成功的前提:目标现实可行。
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讲,证明目标现实可行的方法比较简单:a.已经有人做到了;b.我与那人没有太大的差距。
4、长期计划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习得的能力。
做长期计划显然是正确的并且是必需的,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制作长期计划的。这是一种能力,也几乎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然而,这需要挣扎,需要努力,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制定过分长期的计划。哪怕制定一个一星期的计划,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5、有一些时候计划是没有必要的。
很多的时候,没必要做计划的原因有两个,除了前面提到过的“大多数计划其实非常简单”之外,另外一个是“初始状态下,我们往往实际上并没有能力去制定合理有效的计划”。因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可能要经历相同的过程:逐步熟悉,小心摸索,失败失败再失败,认真反思,卷土重来,直至成功。而在最初甚至连基本的认知都没有的时候,制定出来的计划十有八九只不过是空谈。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我的建议是这样的: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你目前的处境并不令人满意,那就一切从简——找一个你觉得该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不要怕碰壁,不要怕失败,那是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我们一生做的事,大多都是一个试错(Trial and Error)的过程,对于人生,没有人能像解释数学那样给出普适的公式。永远记住,马上行动是最重要的。
第4章 开拓我们的心智
1、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
最为基础的手段就是“体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当我们看到某一事物的时候,“看到”本身就是一种体验。 再高级一点的手段,就是“试错”:鲁迅先生曾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令人敬佩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 另外一个“聪明”一点的,也重要得多的方式是“观察”:“观察”延伸了我们可以“体验”的范围。所以,我们常常可以从他人的经历中获得经验或者教训,进而增加自身的知识。 于是,“阅读”就成了获取知识的更加重要的手段:文字的出现,使人类与其他动物区分开来。文字的出现,使得人类的验积累不再仅仅依基因遗传。人类开始使用文字记录并积累信息、获得知识、传播经验……信息爆炸使得我们处于人类历史上进步最为惊人的时代。
2、摆脱经验的局限。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准确地说,“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取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已经能够思考。但局限于已认知的知识数量,当时人类很难正确思考。 当人们看到树上的枝叶被风吹动的时候,当然可以理解风是枝叶飘动的原因。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今天人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从教科书里得知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于是,他们自然地这样认为:“肯定是有什么力量造成了风,但是究竟是什么呢?”在没有任何“合理解释”的情况下,他们会接着认为,“那只能是神的力量”。 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困难都来自于如何正确地理解“甚至可能与现存经验相悖”的知识。
3、提高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的基础技能是阅读理解能力。 检索能力是建立在相当熟练的阅读能力之上的能力。 写作能力在自学能力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实践能力是自学能力最终能够转化为真正价值的根本。
4、了解学习的进程。
进展和时间之间的关系可以肯定不是线性的(在你确实努力的前提下): 在任何一个阶段,总是有一段时间进展缓慢,许久过后,所谓量变到质变的效果才会出现,才可能有突飞猛进的感觉。 可是人们往往在行进一小段时间之后,就因为觉得进展“过分”缓慢而产生动摇。所以,从来都没有体会过突飞猛进的感觉。然而这样慢慢动摇直至最终放弃的人,在漫长的一生中总是会遇到身边的某些人在“突飞猛进”——于是,在不愿意承认自己曾经的错误的情况下,当然貌似“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呀,他肯定有什么诀窍!”。
5、正确对待老师。
首先,不应该过分依赖老师。 其次,要明白“做得最好”和“教得最好”往往根本不是一回事: “泰森的教练打得过泰森么?——那教练估计不会有那么快的出拳速度吧?但,他可以训练出拳王泰森。罗纳尔多的教练球技一定比罗纳尔多更好么?——不见得吧?但,他不仅教出了罗纳尔多,还有很多球星都是他的学生。” 最后,用自己的学习结果衡量老师往往并不正确: 问题在于,老师之于学生,往往正如医生之于患者。有些时候,医生可以手到病除:但是另外一种情况同样非常常见:患者的病是否可以根治,不是医生可以决定的——患者可能得的是绝症,或者患者能够康复的前提条件是他要积极配合治疗。 还需要补充的是,无论是哪一位老师,都有出错的时候。
6、通过改变态度改变自己的世界。
生活本身就是永不停息的考试。然而,好像几乎没有人不憎恨考试。因为,考试最终只有两个化身,要么是通行证,要么是拦路虎。没有人喜欢拦路虎。但人人都喜欢通行证,尤其是只有少数人才有的通行证。其实,这世界有很多路可以到达你要的幸福,可是每条路上都需要通行证。 热爱考试的理由很简单:它是通行证,它意味着机会,其他没有此通行证的人无法获得的机会。虽然有些人也许会用其他方式获得那个机会,但,既然你没有其他方式,就不要抱怨——反正抱怨没用。抱怨最浪费时间,即便抱怨得正确。”
7、耐心培养记忆力。
我的父亲就是记忆力超群的人。他是我见过的最会引经据典的人,每次都能做到举座皆惊的地步,而他总是显得举重若轻。 …… 这是一个早已记得满满的、并且已经被翻破了的笔记本。打开一看,里面每一页都是各种各样的典故。令我惊奇的是,在每个典故下面,竟然都标记着日期——是他在貌似随意谈话时用了这个典故的日期。当然,除了日期之外,还有很多貌似潦草却信息充分的备注,比如,这则典故、句子、趣闻、轶事、笑话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用在什么地方……父亲的那句话,我永远记得——“学东西,就要好好学,不能只学样不学本。 如果,我们忘了去记笔记,那些信息最终会转存为无序的、难以直接调出的“潜意识”。“哎呀,怎么死活想不起来了?”——是每个人都有的经历,这本身就说明问题。
第5章 小心所谓的成功学
5.1 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极端贫困,也只有1%的人在资源上极端富有,大部分人属于中等水平。
5.2 留心成功者说的话
所有的成功背后都有数不尽的磨难的同时,也往往充斥着大量不可告人的细节。比如,国内某大企业的老板,肯定不会对所有人说他在同行竞争压力以及来自各个方面的巨大压力之下做出的某些决定。追求巨大财富的是如此,那么,追求巨大权力的和至高无上地位的更是如此。
5.3 努力是应当的,无须强调。
5.4 我是独一无二的”——最浪费时间的错觉。
5.5 不要相信“运气”,更不要相信“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浪费时间、虚度年华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他们拼命想控制自己完全不能控制的,却在自己真正能掌控的地方彻底失控。一定要想清楚并记住这件事儿:相信运气其实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现。
5.6 打造人脉不如打造自己。
只有优秀的人才拥有有效的人脉。并且正因为这些人随时随地都可能要回避“不公平交换”的企图,他们才更加注重自身的质量,知道不给他人制造麻烦,独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说,“事多故人离”,是非常准确的观察。而那些不优秀的人往往并不知道这样貌似简单的道理,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状况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进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换”都变成“不公平交换”,最终更可能使交换落空——因为谁都不喜欢“不公平交换”:每次交换的落空,都进一步造成自己的损失,使得自己拥有的资源不是数量减少,就是质量下降,进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沦为“索取者”——恶性循环,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几点建议:
-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第6章 更多思考
1、最节省时间的方法:学习
因为你所习得的技能,你已经拥有另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比如,你最终可以熟练使用一门外语,你原本生存的世界就多了一扇门,跨过那个门槛就是另外一个世界——这种情况下,再用另外一个说法就是,你比另外一些只能讲母语的人多拥有一个世界。
2、被误解了的效率。
在做时间预算的时候,一定要留有空间。a.你必须清楚肯定会有意外事件发生,所以你要留些时间处理这些意外事件;b.你必须用适当的方法休息、放松,以便恢复良好的态去做更多的事情。除了工作、学习之外,一定要保证自己有足够的其他活动。 很多人半途而废,往往是因为自己的目标设得太高了,与此同时,又对达成那么高的目标要付出的代价并无清楚的认识。我常常觉得很多快乐建立在自己的自知之明之上。
3、效率低下的根源:回避困难。
为什么有的人好像一直在忙,却总是拿不出成绩,做不出成效?回想一下上学的时候也总是有那种天天笔不离手、眼不离书、屁股不离板凳,成绩却很差的学生。 他们的效率很差。根源在于,他们其实只做简单的事情,而回避那些有难度的工作。
4、提高效率的最有效方法:克服拖拉。
好比丢钱包的人都不是“故意”丢的一样,办事拖拉的人大多并非故意拖拉。 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实际上更可能只不过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办事拖拉的人其实并非不做事,他们做事,甚至做很多事;他们也并非“不努力”,他们花很长时间去做事——只不过他们花费很多时间只做很多非常容易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基本上每一个任务都是“系统工程”,即,每个任务其实总是由许多需要不同技能的任务组成。办事拖拉实际上是“学习能力欠佳”的最终表现。克服办事拖拉的毛病,应该从全面正视任务开始。找到了症结所在,就有办法找到对策:
- 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技能;
- 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 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欠缺,那么a.短期:求助于他人;b.长期:求人不如求己——开始学习;
-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 按部就班完成计划。
5、做个不迟到的人。
5.1 养成规律生活的习惯。
据统计65%以上的迟到事件是因为“睡过点”造成的。
5.2 每天检查自己的时间表至少三次。
我们的大脑总是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可靠。
5.3 假定自己做的每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比想象中更多一点。
5.4 假定你永远都会遇到交通堵塞。
5.5 假定其他人都会迟到。
我有一位朋友曾让我大为佩服并且后来我也因他而改变。那次我为了迟到向他道歉的时候,他说:“没什么,我估计你会迟到的。所以,我提前在网上查了查这附近都有什么,所以,我一个小时前就到了,但并没着急,因为这附近有一家古玩店,我竟然还买到这个!”——他给我看他手中那块刚买的古董表,笑得非常灿烂。
5.6 尽量不要因为别人迟到而责怪他们。
没有谁会仅仅因为你的责怪而改变的——除非你是他们的领导抑或掌控着他们的命运,可是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他们拼了命也不会迟到的。并且,无论你的自制力如何好,你偶尔还是会神奇地迟到的——千万别不相信我。
6、关于开源节流的几点建议。
6.1 不要盲目地试图减少睡眠时间。
就好像车和车有区别一样。有的车耗油多,有的车耗油少。 不过,还是有应对方式的。我把自己的夜间睡眠时间缩短到4个小时。而后,中午12点左右的时候,找个时间想办法找个合适的地点打盹30分钟。而到了下午6点左右的时候,再找个时间和地点打盹30分钟。这样,我削减了3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并竟然同样精力充沛。一个小窍门是,在打盹之前喝一小杯咖啡,然后迅速睡过去。这样的话,30分钟后醒来的时候,那种脑子清醒的感觉实在是太棒了。
6.2 尽量不要减少与家庭成员和亲属交流的时间。
当你发现你正在无所事事的时候——比如在火车上,你已经把你带的小说读完却发现还有30分钟的路程,那就应该把这个本子(记录上一次与父母通话的日期)拿出来,看看是不是应该给谁打电话问候一下?
6.3 最好不要放弃你的社交时间。
要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你自己的资源为值得帮助的人提供帮助。因为平凡的人终究有一天需要别人的帮助;就算不需要帮助,也偶尔需要安慰;就算连安慰都不需要,也可能会偶尔需要陪伴。如果确实无法提供帮助,就要当机立断地告诉他,你确实做不到。
7、不要浪费时间去“证明自己”。
你比别人强一点根本没用,真正有用的是你不仅比别人强一点,还要比别人强出很多很多才行。可是,你知道如果你最终竟然在某一方面比别人强出许多的时候,你身边的人可能就不再在这方面跟你比较了,他们会自动放弃,然后跟你比你不如他们的地方!
8、自卑是浪费时间的罪魁祸首之一
越是优秀的人越容易自卑,认为自己在各个方面都应该相当优秀。于是,A所拥有的非常优秀的那方面(姑且假设100分制下可以打99分)相对于他所拥有的一般的那方面(65分)来看,差距太大——差距高达34分。 而另外一个没那么优秀的人B——在某个于他来说还算优秀的那方面(80分)相对于他所拥有的另外一个一般的那方面(60分)来看,差距仅有20分。于是,从自我满意度来看,更优秀的A要比B承受更大的落差,如果只考虑落差本身的话,那么更优秀的A会感受到更多的痛苦,尽管他无论在哪方面都实际上要比B更优秀。
9、被低估了的今天。
- 很多大学生所谓的“利用课余时间打工”实际上就是基于这样的误解。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大学生最好不要把宝贵的青春时间花费在“打工”上,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实际的回报实在是太少——相对于把时间精力花费在恰当的学习上而因此在将来可以获得的回报来看。
- a.人们普遍相信他们在明天会拥有比今天更多的金钱;b.人们普遍相信自己明天会有更多的时间。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做事拖拉。他们并不是没有勤奋的意愿,只不过是被自己的大脑所限制。
第7章 从此时此刻开始改变
1、提前准备的好处。
我们大脑中的灰质中储存的各种信息只有很少一部分(很难超过12%)是有序储存的,这部分被我们称作是“有意识的”。而更多的信息或者信息碎片,是非有序储存的,甚至很难有意识地直接调出,这些往往就是被我们称为“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的部分。 而颅腔的大小是有限的,于是,灰质细胞的增加,最终会导致灰质密度越来越高。于是,灰质细胞之间就越有可能由神经元连接起来。于是就有可能产生我们所说的“融会贯通”的现象——那些原本可能貌似毫不相干的信息现在有机会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所谓知识渊博的人,就是那些存储于脑中的信息量超常地多的人,这些人总是可以“融会贯通”,于是,超常地充满了“智慧”。 每天我们都会有意无意接收并在大脑灰质细胞中储存大量的信息,尽管大量信息以潜意识的形态存在,我们甚至无法有意识地调出,但它们就好像是鸡尾酒会中无序而又嘈杂的“噪音”,有时我们“对特定信息的注意力”会使得我们“神奇地”捕捉到那些与“我们所关注的信息”相关的某些信息——这种情况,很可能就是我们常说的“灵感乍现”。 举个极端的例子,甚至不夸张地讲,连男人的性能力都可能提前准备。所谓的性能力,往往与心肺功能紧密相关。于是,一个男人如果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不管从什么渠道得知了这一点的话,那么他就应该坚持每周至少长跑三四次。几年之后,一不小心过了30岁,他就会发现在他的朋友、同事都被工作压垮了身体、了无生活乐趣的时候,他竟然仅仅因为一个万事提前准备的良好习惯,可以做到一枝独秀。
2、成功的核心素质:耐心。
“一杯咖啡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水。一杯咖啡里98%都是水”。而那些简单而又貌似枯燥的重复就好像咖啡里的水一样重要。 所谓耐心,就是甘于把时间投入到简单、枯燥但是最终会意义非凡的重复当中去。
3、越早醒悟越好。
从每个人的感受出发,时间并不是匀速的,而是加速流逝的。 对一个5岁的孩子来讲,未来的一年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20%;而对一个50岁的人来讲,未来的一年只相当于他已经度过的人生的1/50,即2%。所以,从感觉上来看,随着年龄的增加,时间好像越来越快。 初始条件的一个极小的差异将会导致最终结果的一个极大的差异。前者发生一个微小错误,后者的错误就会十分巨大,比如,两条射线从同一点出发,即便方向上相差一点点,那么在两条线无限延伸之后,两个射线的终点之间也将有无限的距离。古人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对此类现象的朴素观察。